首都金融 | 數字技術加持下:供應鏈金融助力普惠金融“擴容”
- 發布時間:2022-12-13
- 來源:
- 大 中 小
- 打印
供應鏈金融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方面日益受到重視,政策層面多次強調,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支持供應鏈企業融資。從實踐來看,除傳統的應收融資、預付融資、存貨融資之外,數字技術運用逐步成為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的重要方面。
數字技術的應用
“采取數字化的方式連接中小微企業生態,通過金融機構的產品賦能實現嵌入式連接,是供應鏈金融的場景突破。”神州信息子公司神州方圓總經理陳宏鴻說,“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
據陳宏鴻介紹,在建設供應鏈金融連接器時,可以場景作為切入點,將銀行的金融服務嵌入貿易場景中,用戶可以直接獲得銀行的金融服務來完成交易支付,既提升了用戶體驗,又提高了資金的精準扶持力度和資金的可控管理程度。
針對手機行業眾多經銷商,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幫助小微企業經銷商實現企業數字化及標準化管理運營的轉型。從其實踐看,一方面,通過“數字化+金融”的布局,供應鏈上小微企業庫存、銷售、營收、高端機占比等詳細的經營數據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連接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化訂單融資服務。
還有很多數字化供應鏈的探索和實踐。比如,為加大對中小微制造業企業的支持力度,平安銀行通過為工業機器安裝設備手環,監測機器的地理位置、開關機狀態、電流強弱等數據,為制造業企業創設融資產品;同時,設備手環采集到的機器狀態和運行數據以圖表形式輸出給中小微企業主,幫助企業主實現對車間的線上化管理,從而逐步實現向數字化經營轉型。
在業內人士看來,科技在用最快的速度幫助普惠金融擴容,助力金融機構觸達更廣泛的普惠金融客戶。
現存問題有哪些
隨著科技的進步,供應鏈金融朝著數字化、場景化、生態化加速發展,數字化供應鏈金融將成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有效途徑。但也有觀點認為,不論是傳統的供應鏈金融運營模式,還是疊加技術后的創新運用,仍面臨一些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宋華在“金融科技50人論壇”上發表觀點認為,目前供應鏈金融運營存在三個問題:一是關注主體仍是核心企業,特別是金融機構在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過程中,仍然希望依托核心企業的信用向其上下游延伸;二是關注重點仍然是交易性資產,如應收、應付、倉單、存貨等,這是推動產業金融發展的具體業務形態,總體上仍沒有擺脫傳統的業務模式;三是關注要素仍是基于主體信用的數字技術。
“商業周期的變動,特別是受到疫情影響、產業升級的陣痛、企業數字轉型的痛苦等問題,導致目前貿易的質量和真實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數據形態不規范、信息孤島等問題,導致難以形成產業級的供應鏈信息,真實性受到質疑。”宋華說,“另外,在資產端,資產交付的客觀性和細顆粒度不足;在資金端,資金往來不清晰,用途不明,資金閉合和資金流動追溯無法得到保證。這些是當前供應鏈金融面臨的最大挑戰。”
實踐中,有金融機構通過區塊鏈技術去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信息割裂、信用無法傳遞、難以核實數據真偽等痛點。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陳峰認為,供應鏈金融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比較多、各方重點關注的一個領域,目前這些應用與傳統的業務形態結合比較緊密,但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突破,比如,供應鏈金融中多主體業務產生糾紛時,怎么去認定證據、怎么去發揮區塊鏈的存證特性都需要進一步研究,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等。
仍需夯實技術根基
“在整個技術的賦能和應用方面,大數據相對領先,也比較有深度;人工智能、云計算排在第二梯隊;區塊鏈、物聯網及其他前沿技術目前還在探索階段。技術發揮的作用,不僅僅是賦能業務,對傳統業務進行科技化改造的過程,而是應用新技術、新視角、新認識來構建新的模式,更加立體化地去破解原來金融業務中面臨的許多突出問題。”談及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陳峰說。
宋華認為,供應鏈金融產品的概念非常豐富,訂單融資、信用融資、設備融資、租賃等產品都可以進一步拓展,但前提是基于產業知識圖譜。比如資源的協同體系、運營與系統協同體系、協同治理體系,當這幾個協同解決了,供應鏈金融的場景才能夠創造出來,數字技術的力量才能夠真正發揮出來。供應鏈金融的未來在于腳踏實地地建構基礎設施,而不是關注于金融。
陳宏鴻認為,金融科技助力供應鏈金融服務具有很多優勢,一是低成本,大型商業銀行資金直接對接;二是易融資,線上化協同,簡化流程;三是有保障,基于真實貿易背景;四是安全可靠,保障隱私安全,上鏈數據安全可回溯;五是銀企直連,精簡申請手續;六是大數據風控,聯合建模,實現大數據決策與風險防控。未來,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通過平臺實現穿透式的金融服務,服務更多的產業鏈生態和生態中的中小微企業。